学院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正文
李永强:《实践理性批判》道德的自律与他律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14-05-04 点击量:

读康德《实践理论批判》有感

                                        ----教育需人本与制度相结合

会计学院 李永强

人们对康德的印象,似乎总与几件事相关:一是康德每天出门散步的时间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极为守时、风雨不误,以致他所生活的小镇上的人们经常会根据康德的散步时间来对表,唯有一次康德是在读卢梭的《爱弥尔》一书时忘记了预定散步的时间;二是康德一生独身,足迹未出家乡,生活秩序井然,千篇一律,单调刻板,乏善可陈;三是康德很讲究美食佳肴,当时康德每天的午餐都到饭馆里去吃,如果他喜欢某一道特别的菜,便会询问烹饪方法以及准备过程,也会随口评判一番,以致有人开玩笑说:迟早他会写成一部《烹饪术批判》;四是康德的墓碑铭文与众不同:“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成为康德思想的诠释和一生的写照。

从康得的哲学中可以提炼出三个思想运用于教育:一是关于主体建构的哲学观念;二是关于先验主义的伦理学;三是关于社会历史的观念。他试图在自己的哲学思想导向下研究教育,并力图通过教育实现他的哲学思想,进而改造人类社会。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鼻祖,由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共同组成的德国古典哲学,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批判哲学家的康德,毕生所追求的是建立完整的哲学体系。他撰写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构成了他的伟大的哲学体系。在批判哲学里,康德审查了理性,探究了道德本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其中,《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做?康德的回答是: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即履行心中的“道德律令”。《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的回答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就必须关注精神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培养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康德认为,“人是惟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我们所理解的教育,指的是保育(养育、维系)、规训(训诫)以及连同塑造在内的教导。”在康德看来,教育包含两个部分,保育和塑造。前者意味着父母要采取预防措施,使孩子不会有害地运用其能力;后者又包含两部分:一是规训,二是教导。规训主要指从儿童身上去除动物性,或把动物性转变成人性。这是预防性的,防止人由于动物性的驱使而偏离其人性;这也是否定性的,着眼于把野性从人的身上去除掉,规训就是对野性的单纯抑制。教导则使儿童的行为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这是肯定性的,是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人的所有自然禀賦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

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

但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有使某些东西靠自身发展出来。

未受培养的人是生蛮的,未受规训的人是野性的。

人的天性将通过教育而越来越好地得到发展,而且人们可以使教育具有一种合乎人性的形式。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我也领会到了同样的感动。他拒绝建立于经验主义质料上的任何以道德准则为普遍法则的粗野做法,批判这种做法将带来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矛盾。康德永远把人当作目的,德行永远是尊守法则而不是别的准则或幸福追求,从而树立了主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向。康德认为思辨理性象继母一样仅仅供给我们达到我们的目的必需的能力,认为只有在纯粹实践理性当中才能为上帝和灵魂的实在性成为可能,而这两个公设使德行和幸福在实践理性的必然目的至善当中得到统一。

结语中康德提出了那为后代人不断引用的一句:“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在《实践理论批判》中康德批判了不够纯粹的实践理性,由此主张职责的重要性,确立了道德法则的尊严,同时把人提高到令人眩晕的高度,为其理论赋予了永恒的崇高价值!

教育是一个大问题,面对现今大学的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想说,过分的理性会导致死板,需要与人本主义相结合。例如大学生上课沉迷手机,无心听讲。这不仅仅与学生有关,也与老师讲课的生动及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有关。教育需要规训和教导。将完整的规章制度与人本思想结合,开拓教育的新天地。

版权所有:雷竞技RAYBET(中国)官方网站-全球领先的电竞赛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