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乡土中国》的几点体会
5月28日下午,学工部邀请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为我们全体辅导员开展了关于《乡土中国》的经典导读。对于《乡土中国》这本书,我原本不是很了解,借此机会,我大致阅读了这本书籍,略有一些感触。
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乡村生活中,人们或许不知道法律规定到底是什么,但是人们仍然在和谐有序的生活,这或许可以归结于在这个小型社会中,无形中有着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准则,我们可以说这是传统,是一代代的行为规则延续,或许也可以说是常常与法律相对应的道德在无形中起着作用。费孝通老师用“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来描述这种群体,并且指出“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由此我们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场景,而我们在看待这些现象的时候没有充分正确的认识,更多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禁锢在所谓法律思维的框架中。也许这正是《乡土中国》这本书所给我们的警示和启迪意义。
在现在大学校园内,大学生也是一群相对稳定的群体,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过程中,我们制定了方方面面的各项管理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效果并不是非常的明显,现在的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成风,打架斗殴甚至是违反法律的事件也层出不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要反思,是我们定的规矩不够多,不够细,还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我想,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95后,思想前卫,对网络运用自如,了解信息广泛,接触到的文化多元化,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现在的大学生不像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遵守相对单一的社会规则,整个社会氛围包括校园氛围相对稳定。现在的大学生性格突出,每个人对事物基本上都有独特的观点,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大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渠道也更加畅通。其次,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和态度,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普遍年龄偏小,对生活学习中发生的事情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判断标准,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例如,在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这个事情中,很多同学都是看到其他的同学都在带小抄作弊,却侥幸没有被发现收到惩罚,因此,在“大家都在抄,我不抄,就会吃亏”的心理驱使下,考试作弊就形成了一种风气。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仅要重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社会价值的引导作用,更要重视大学生个体的自主建构,遵循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规律。在当今,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认真学习今年习近平同志“五四”讲话精神,引导学生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道德判断能力,使大学生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在面对多元文化尤其是多元价值时不迷失自己并作出自主选择。
以上就是我学习《乡土中国》一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或许在某些方面理解上还不够深入,对于这本内涵丰富的著作,还需要多读几遍,这样才能真正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