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正文
向 涛:《实践理性批判》道德的自律与他律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14-05-04 点击量:

《实践理性批判》道德的自律与他律观后感

高职学院:向涛

我常常认为中国哲学中有一种精神让人振奋,尤其是读到《孟子》的“我善养浩然之气”的那一段,感觉“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浩然大丈夫之气由内而生。这段话说白了!就是做人要走得直,行得正,要诚以待人!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显的正义凛然,邪恶宵小不敢正视!

通过学习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道德的自律与他律中我也领会到了同样的感动。他拒绝建立于经验主义质料上的任何以道德准则为普遍法则的粗野做法,批判这种做法将带来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矛盾。康德永远把人当作目的,德行永远是遵守法则而不是别的准则或幸福追求,从而树立了主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向。康德认为思辨理性像继母一样仅仅供给我们达到我们的目的必需的能力,认为只有在纯粹实践理性当中才能为上帝和灵魂的实在性成为可能,而这两个公设使德行和幸福在实践理性的必然目的至善当中得到统一。

康德的墓碑的铭文来自于他的三大文本的终了:“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从感性延伸到理性,使理性从有条件者进发到绝对无条件者受到了限制,进而产生种种遐想,理性的法官两头为难,——先验幻想与辩证论的产生。(整体所属之域仍然是自然的地域以及可能的超验领域 )此之目的在于认识,但却不达。

从理性通往感性的回溯则成为必然,感性(意志的欲求)由于理性的法则而成为合理的欲求;那种欲求被规定为合理而完全必然的,即是善的体现。

此之目的不在认识,而在使理性及其颁布的法则在意图中得到应用,它最终的必然结果是至善。(人类的最终目的)理性唯有在德性的领域才能得到最终的普遍必然性,因此这种理性才是惟一合理而恰当的;但听从于这种理性的安排却使得意志必然服从于它,而以最大的、对于每一个有理性存在者有利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归宿,此即且仅为至善。由此,纯粹理性转变为道德理性、实践理性,并且它之目标不在于为人们增添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而仅仅在于获得至善。

准则:并不适用于每一个有理性存在者,并最终只是经验性的。法则:由理性所奠基,作为意志的规定根据适用于每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意志对于准则的服从使他(有理性的存在者)听从于经验,因而被外在世界所偏引。(此之重要表现为自私自利、暴力等非道德行为) 反之,意志服从法则使其不受外在的驱使,而听从理性的召唤,这种意志才是真正的获得了自由。最终人们将通往至善之路。人们只是听从、根本上听从自身的道德律,其以意志自律的形式而存在,它将使得自身获得纯粹的愉悦,即幸福。

意志在准则的有限与外在中只是遵守从了世界之表象性或无根据性(因而是病态心理学),他律即源于此;道德律在他律或他因之下陷入偶然,它的道德意图永远只是处于混沌与晦暗不明的非善中。而在法则中它则进入永恒的轨道中;它永远不必扪心自问:我之为此,其意在何;因为理性已先天地在其应用上通往了德性的福地。

从道德的他律这里,意志不仅不能获得自由(他被自然的机械作用所驱使),而且因为他试先想到任何意图,而使得他都是因为外在的利益而不可能得到善。他也因此不可能是幸福的。(善由道德与幸福综合而成)至善只能在主体自身寻找,因为它即是纯粹理性的最终理想,由此,人(有理性的存在者)只有既以他自身为手段,又以他自身为目的,才能达到最终的纯善。

由此:从他律这里意志听从于理性自身的法则,它因而是绝对自由的;而意志因此毕竟不是听从了某种感性的欲求做规定根据(某种私利与自私),而是受到了至善的召唤,它之行为为德性本身的表现,即道德本身表现。

结语中康德提出了那为后代人不断引用的一句:“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批判了不够纯粹的实践理性,由此主张职责的重要性,确立了道德法则的尊严,同时把人提高到令人眩晕的高度,为其理论赋予了永恒的崇高价值!

版权所有:雷竞技RAYBET(中国)官方网站-全球领先的电竞赛事平台